古人最早用草木灰做洗涤剂
《礼记.内则篇》说:“冠带垢,和灰清漱。”
意思是:系帽子的带子脏了,就和着草木灰洗。这是因为草木灰中的碳酸钾能去除油污。
又据《考工记》记载,古人为使丝帛柔软洁白,将丝帛用草木灰水沾湿后,放入贝壳烧成的灰(古人称之为“蜃”),加水浸泡。
这是因为草木灰水和贝壳灰可以发生反应,产生强碱——氢氧化钾。
汉人已经知道用天然石碱洗涤衣物了。
金人又在石碱中加入淀粉、香料,制成锭状出售。
明末,北京开设有专门出售人造香碱的铺子,其中“合香楼”“华汉冲”等一直到解放初,还在销售盒装桃形、葫芦形玫瑰香碱。
除了香碱,古人更多使用皂荚洗涤衣物。
南宋都城临安(今杭州)街市上有一种橘子大小、用皂荚粉做成的圆团,周密在《武林旧事》中记载了它的名字:肥皂团。
肥皂团放入水中,能发泡去污。
后来,从西方传入的和它功效相似的洗涤剂,就也叫“肥皂”了。
那么“胰子”又是怎么回事呢?
南北朝时,贾思勰已经提到用猪胰去垢。
唐代“药圣”孙思邈的《千金方》里有一个配方:用洗净的猪胰,研磨成粉状,加豆粉香料做成颗粒。这就是古代的胰子,也叫澡豆。
后来人们又把胰子和香碱合在一起,做成汤圆大的团,这就是《儿女英雄传》中所说的桂花胰子、玫瑰胰子了。
因此,在古代人们洗衣物多采用草木灰或柴灰、皂角、澡豆等去污剂,即等同于现在人们常用的360、快乐主妇、dafa888手机版bet等品牌,虽然效果不及现代,但确实是当时最顶尖的去污明星产品。